初审编辑:
责任编辑:姜晖
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仪首歌 济南报道
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(初试)将于12月24日—26日举行,这其中有不少“大龄”考生。相比于应届本科毕业生,“大龄”考生考研需要付出更多,每个“大龄”考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。近日,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备考或者已经上岸的“大龄”考生,一起来看看他们的“大龄”考研故事。
李梓:41岁第二次考mba 坚持打卡近300天
李梓的打卡日记
今年是李梓连续第二年参加研究生考试,和第一次一样,他依然报考了湖南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。
李梓目前在长沙一家医疗公司从事管理工作。“平时业余时间比较多,除了运动不知道干什么,公司对个人提升有要求,一直有考研的想法。”李梓说。
2021年,李梓在运动中不小心左脚骨折,疗伤时,在朋友的鼓励下,李梓索性开始准备考研。当时,只有两个半月的复习时间,李梓最后考了159分,距离分数线差11分。
知道成绩后,李梓思考再三,决定再次参考。“既然决定考研,那就尽最大努力争取一下。”李梓说。
备考中的李梓
在今年的备考中,李梓报了一个线下的辅导班,周一到周五有1—2次网课,每周末上一整天课,辅导班可以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。同时,同学们组成打卡群,可以相互监督、相互鼓励。
“大龄考生绕不开的问题是要平衡家庭、工作和备考之间的关系。要照顾家人,还要工作,学习时间比较少,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大龄考生更加珍惜学习时间,更加自律,效率更高。”李梓说,所以,通勤路上、中午休息等碎片时间,都被李梓利用起来背单词,晚上则利用大段时间做题、梳理知识。
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制力,李梓强迫自己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习打卡任务。“不管是出差,还是平时应酬回家,都没有落下,已经连续打卡289天了。”李梓说。
在备考过程中,也有很多低谷时期,每当这个时候,李梓就跑到湖南大学走一走,看一看,重新给自己树立信心。
在最近的三次模拟考试中,李梓的分数都在160分上下。对于考试,李梓信心满满。“剩下的时间里,我仍然会坚持学习打卡,查漏补缺,坚持到现在我已经收获了很多。至于结果,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,考研是自己的决定,好与坏也是自己来承担。”李梓说。
王雯:32岁辞去在编教师考上研究生
王雯的硕士证书
当初选择辞职考研、读研的时候,王雯的目的很简单:为了结束两地分居,也为了大城市更好的工作机会。
32岁的王雯是菏泽一所初中在编的历史老师,在当时的岗位已经工作7年,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。而她的丈夫在济南工作,女儿也随爸爸在济南生活,一家人分隔两地生活。现实所迫,王雯选择从学校辞职,考研到济南,提升学历,再回归就业市场。
“之前也考过公务员,也找过工作,结果都不理想,这次算是背水一战了,不逼自己一把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。”王雯说。辞职后,王雯来到济南,当时她的女儿5岁,王雯白天送女儿到幼儿园后,王雯就可以安心在家复习;晚上孩子睡着后,再继续学习,每天学习时间10个小时左右。
为了保险起见,王雯报考了济南一所普通二本学院的冷门专业。“我报的是理工类院校的文科专业,又是第一年招生,相对竞争小一点。当时没有想太多,只是为了考上,考上就有研究生文凭,就可以找个相对稳定的工作。”王雯说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王雯在自己32岁的时候如愿考上研究生,开始了三年一边全职带娃一边上学读书的生活。但是临近毕业时,她才发现形势远不如想象中友好:去企业只能做基础岗位、考编制受年龄所限只有一次机会、自主创业风险巨大。最后,王雯进入一所民办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。
对于这个结果,王雯说:“谈不上满意,比较欣慰,这个迟来的研究生学历虽然在就业市场上的助力有限,但是丰富了我的经历、提高了自我认可度、给孩子做了榜样、我也学到了知识。”
晓丽:大龄考研有风险决定需慎重
今年,40岁的晓丽也即将迎来自己的研究生毕业季。
晓丽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医院工作,考研的想法一直在心里,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。“没有读研一直是我的遗憾,我一直问自己如果不考能放下这件事吗?回答是放不下,为了不给人生留遗憾,当孩子稍微大一点后,37岁的时候我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。”晓丽说。
据晓丽介绍,她复习期间一直要工作,主要担任病房的二线带组、教学秘书管理本科教学及规培等工作。经过努力,2020年如愿以偿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的全日制研究生。因为脱产读研,经过协调,单位同意为她保留工作,但是不发工资。
对于备考的经验,晓丽说:“专业课程对于我来说难度不大,主要是英语。大龄考研更重要的是心理过关,学习目标非常明确,不能有丝毫的内耗和动摇,还要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,并且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。现在我把制定学习计划和高效完成任务的经验用在儿子的教育上,也非常奏效。”
在晓丽看来,大龄考研有风险,决定需慎重。首先就是读完就业问题,如果有原单位愿意保留岗位是最好的,如果没有就要慎重考虑了。其次是家庭关系,孩子谁照顾、另一半是否支持……这些都是大龄考生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。再者就是经济状况,三年颗粒无收,压力还是很大的。“一定要综合而慎重考虑,只要自己足够想实现它,就一定会挤出能用上的时间去做。”晓丽说。
(王雯、晓丽为化名)
初审编辑:
责任编辑:姜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