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审编辑:
责任编辑:孙翔
政策引才、产业聚才、诚意纳才,东营连续5年实现青年人才净流入
黄河入海口,人才与城市“双向奔赴”
□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明
本报通讯员 张晓明
“这里有能让我们发挥的空间。我学的是生态环境专业,与这里有很高的适配度,期待这次活动能对接到‘双向奔赴’的项目,并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作用。”6月15日,来自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邵振华告诉记者。当天,“百名博硕走进黄河口”暨黄河流域博硕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东营举行。来自清华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山东大学等43所高校的18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活动。
会议期间,黄河流域博硕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,东营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(创新实践基地)等50余家单位与参会的高校科研人员,120余名博士(后)、硕士,围绕就业、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深入交流和对接洽谈。当日组织对接洽谈3017次,涉及石化、新材料、能源等领域,就科研成果转化、博硕人才引进达成初步合作意向。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近年来,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等国家政策加持下,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愈发成为各地青年才俊向往的热土。东营市青年人才连续5年实现净流入,2022年引进博士生118人、硕士生1441人、大学生2.68万人,引进人才数量是东营生源毕业生的2倍以上,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9人,泰山产业人才工程入选14人,均实现大幅增长。
“近年来,东营市大幅增加人才工作投入,尤其是去年制定出台了‘人才新政’40条,配套出台29项实施细则,构建起‘1 n’人才政策体系,为人才提供全要素、全周期、全方位支持保障,仅2022年就兑现各类人才补贴3.78亿元。”东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袁永鹏介绍。对高层次人才,东营重点加强资金支持,对“一事一议”引进的院士等顶尖人才,给予综合资助;对自主培育或引进的国家级、省级人才工程人选,给予经费支持。对青年人才,东营重点做好生活和就业保障,让高校毕业生轻松安家置业。对博士生、硕士生来东营就业创业,东营提高人才补贴标准,同时将本科生、专科生纳入了人才补贴发放范围。
人才政策的落地速度也能反映一座城市尊才爱才的诚意。为保障各项人才补贴及时、足额发放,东营市缩短申领时限,普惠性政策由半年发放一次改为每季度发放一次;优化服务流程,开发了“东营市人才服务在线”系统,实现“政策找人”“免申即享”;强化地域合作,推进省会经济圈人才服务政策互通互认,推广电子“东营优才卡”微信平台,开展全程帮办代办服务。
产业吸引力是城市吸引人才的关键。近年来,东营石化产业等优势产业保持稳定增长,并持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、动能转换,发力主攻链条经济,加速突破新兴产业。目前,东营全市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达到32个,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96家,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5家,这些优势产业、新兴产业、科技型企业和高能级平台的发展壮大,成为人才需求的新增长点。
6月15日,东营再次发布高层次人才创新项目需求榜单。2023年,东营全市将聚焦制约产业、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,征集高层次人才创新项目需求榜单3大类209项,包括高层次“揭榜挂帅”项目需求榜单62个、“四链”融合高层次人才需求榜单118个、博士后人才与科研项目需求榜单29个。其中,博士人才需求95人,硕士及以上人才需求276人。
初审编辑:
责任编辑:孙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