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审编辑:高娜
责任编辑:曹亮
编者按:
济南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。中国最古老的石塔——隋代柳埠四门塔、被誉为“海内第一名塑”的灵岩寺,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。济南,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:名君大舜、神医扁鹊、名将秦琼、名相房玄龄……著名诗人李白、杜甫、黄庭坚,词人李清照、辛弃疾,著名小说家刘鹗,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,故有“海右此亭古、济南名士多”之佳誉。
济南,不仅人杰辈出,更有天赋地灵,风景秀丽,泉水众多,城内72名泉争涌,尤以趵突泉、黑虎泉、珍珠泉、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,自古享有“家家泉水、户户垂柳”之誉。千佛山峰峦秀丽,守护南界;大明湖润物无声,滋润北城。而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。
济南,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,留下诸多古老建筑、千年大树、特色名吃、名家桥段、奇人轶事、隽永典故。
济南,值得去追本溯源,值得去重走一遍,值得去再书画卷。即日起,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——《城·事》,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,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,在历史、现在、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,记录济南,爱上济南。
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岳璋 济南报道
“种豆南山”“带月荷锄”“夕露沾衣”是诗人笔下浪漫惬意的田园享受,而对于农民来说,顶风冒雨、烈日炙烤才是真正的生活。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,农业是根植于全体国人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,这份印记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朴素,也充满了经年来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压力。近年来,济南市围绕生产、经营、管理和服务四个环节,积极改良农业生产方式,将科技化、智慧化等现代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,在提高农作物亩产量、提升农作物产出质量的同时,帮助农民减轻耕作压力,并提高其劳作收入。6月5日,时值小麦收割与水稻插秧之际,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的玉清湖街道和吴家堡街道,了解现代农耕者的生产经营方式,并记录他们农耕生活的沧桑巨变。
种稻40年见证农业变迁,机械化插秧效率增长数十倍
在位于槐荫区吴家堡的一片水稻田中,两台大型机械化插秧机满载着青绿的秧苗徘徊于稻田间,机械过处,排列齐整、秧距统一的稻苗满布其中。稻田外,头戴草帽的农民双手叉腰,轻松谈笑间,一亩亩秧苗便已栽插完毕。
“像这样轻松的插秧,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席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建波眯着眼盯着栽插完毕的水稻秧苗,对记者说,他18岁开始帮家里种植水稻,至今已有近40载。在这40年中,从最初的人力到现在的机械化种植、水肥一体化灌溉,一路走来,他见证了济南市农业生产的翻天变化。
在交谈间,一位老农民向记者展示了水稻插秧最初的样子——赤着脚、将身体折弯成近90度角,左手持一团秧苗,右手扯下一株后,插进水田之中按实,双腿随着节奏向后退,再重复一遍扯、插、按的步骤。几株栽插方毕,老农的额上已然挂上汗珠,而这样的工作,放在以前一干就要一整天。“我小时候帮家里种稻子,每天插秧完,腰、腿、胳膊都酸疼的直不起来,手脚被水泡的苍白浮肿,被蚂蟥等虫子叮咬更是常事。”刘建波说。
直到2011年,该村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到来,将这一情况彻底改变,刘建波表示,从那时起,不止他一人,村中所有的农户都不需要再辛劳地抢插秧苗,让所有人不再饱受人工种植的辛劳,也不用再忍受蚊虫的叮咬。不仅如此,在工作效率上也是天差地别,现在插秧机一个小时的工作量,顶过去两三个人一天的工作量,整个村子的水稻田,只需几台机器,便可在一天之中完成栽插工作,较之前效率增长数十倍。
此外,在选种品种上,近年来吴家堡片区也下足了功夫,聘请专家研究、赴外地考察交流、申请农业专利……通过各种科技感十足的品种改良工序,目前,吴家堡大米成为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,其销量更是让农户们表示欣喜。
小麦种植“一键”完成,水肥一体化实现“居家耕田”
六月初不仅是抢插稻苗的时期,也是小麦的收割期,在位于槐荫区玉清湖街道的大李庄村,微风轻扫麦田,拨弄起阵阵麦浪。放眼望去,金色满园的视觉冲击和麦粒轻碰的“窸窣”声让人倍感惬意。在这片麦田中,尤为显眼的就是一台连接着数条导管的机器。
“这是水肥一体机,可以帮助农民免于经受灌溉施肥的辛劳。”济南鑫富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臣达向记者介绍,这台机器根据耕地面积的大小配有不同规格的水箱,将氮、磷、钾等肥料根据配比与水在水箱中充分相融,通过导管和灌溉机的抽取,采用喷灌或滴灌的方式向农田输送,只需要农户在机器的操作台设定好,灌溉施肥工作便可以全自动执行。
“从前,浇水施肥都是靠农户的双手,一瓢一瓢泼洒。”李臣达告诉记者,传统的人工式灌溉不仅辛劳、工作效率低下,而且容易造成水肥流失。2010年开始,机械化种植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,让农民“肩不挑水、脚不踩泥”便可以完成这项工作。
当然,小麦的种植可远不止灌溉施肥这一项工作。自古以来,劳动人民都需要经过翻土、平地、播种等数道工序,顶着烈日、挥着锄头,一寸一寸地将地里湿润的土翻覆在浮土上,把相对较大的土块砸碎,再通过肉眼测量,把土地抹平,把种子播撒进土里。从刀耕火种,到牛耕耒耜,自古以来皆是如此,在一定程度上,农耕方式的变化也反映出朝代科技的发展程度。而现如今,我国科技高度发展,农耕早已摆脱了全人力或畜力的方式。近年来,槐荫区将稻麦种植与智慧化技术相结合,实施了“卫星平地”技术,通过整地设备实时上传数据,通过卫星测量整平地面,其误差仅有不足5厘米。同时,槐荫区所有耕地目前均已实施无人机喷洒技术,通过统一标准,定时、定量完成农药喷洒任务,通过该技术,每亩地的农药喷洒只需数十分钟到一个小时。彻底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户、居家耕作。
加速乡村产业振兴,济南市为农业插上“智慧的翅膀”
从春耕到秋收,不论是小麦、水稻、玉米还是其他农作物,济南市农业发展中处处存在科技和智慧的影子。而智慧化农业的发展,离不开济南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推动,槐荫区的智慧化、机械化农业发展,是其中一个缩影。
近年来,济南市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,紧紧围绕农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、服务四个关键环节,完善相应领导机构和制度体系,在顶层设计中突出智慧农业地位,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。
早在2016年,济南市农业农村局便成立“互联网 农业”研究小组,制定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,协同推进济南市智慧农业建设。《济南市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方案》80个重点项目中,智慧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、国家现代种业智慧评价中心等12个项目与农业信息化相关,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围绕实现农业数据互通互连、共享共用,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将智慧农业列入城市大脑建设的重要应用场景,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。其中,“一图式”农业智慧管理平台被评为智慧泉城十大示范工程、农业农村部2019年度数字农业优秀成果、省网信办2019-2020年度全省信息化优秀案例等称号。
下一步,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将通过智慧农业小镇创建、智慧农业应用基地认定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、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等,促进农业产业区域聚集、农产品加工交易有机融合,探索出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,推进济南市农业全生命周期、全过程、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,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、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、更集中的数据资源、更广泛的互联互通、更深入的智能管控、更贴心的公众服务,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,形成新型智慧农业产业体系,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初审编辑:高娜
责任编辑:曹亮